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 肯尼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-yy易游
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与了这场年度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肯尼亚选手埃利乌德·基普乔盖以2小时06分12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刷新了北京马拉松的赛会纪录,女子组冠军则由埃塞俄比亚选手亚勒姆泽夫·耶华劳以2小时20分45秒的成绩摘得,本届赛事不仅展现了高水平竞技,更成为全民健身与城市文化的完美融合。
赛事规模创新高 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
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事之一,北京国际马拉松今年迎来第42届,组委会数据显示,本届赛事报名人数突破16万,最终通过抽签选出3万名参赛者,其中包括来自肯尼亚、埃塞俄比亚、日本等国的200余名精英选手,赛事设全程马拉松(42.195公里yy易游官网)和迷你马拉松(5公里)两个项目,起点设在天安门广场,途经东城区、西城区、海淀区等标志性区域,终点为奥林匹克公园庆典广场。
为提升赛事国际化水平,组委会首次引入“双直播团队”,由央视体育频道与国际田联官方媒体同步向全球转播,赛道沿线还增设了多语言服务站点,为外籍选手提供便利,国际田联理事保罗·哈格蒂在采访中表示:“北京马拉松的赛事组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准,赛道设计与城市景观的结合令人印象深刻。”
基普乔盖再创辉煌 中国选手表现亮眼
男子组比赛中,两届奥运会马拉松冠军基普乔盖从起跑阶段便占据领先位置,最终以2小时06分12秒冲线,将原赛会纪录(2小时07分16秒)提前1分04秒,他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:“北京的气候和赛道条件非常理想,观众的热情也给了我巨大动力。”埃塞俄比亚选手莫西内特·格雷缪和日本选手大迫杰分获二、三名。
中国选手方面,34岁的老将董国建以2小时09分18秒获得国内男子组第一,总排名第七,创造了中国选手在北京马拉松近十年的最佳成绩,女子组中,中国新锐张德顺以2小时25分33秒位列第三,仅次于两名埃塞俄比亚选手,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王楠表示:“中国选手的表现证明了我们与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。”
科技赋能赛事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
本届赛事首次启用“智能领跑员”系统,通过佩戴在选手号码布上的微型传感器,实时监测配速并给出语音提示,组委会联合多家科技企业推出“AI急救预警平台”,利用沿途摄像头和可穿戴设备数据,提前识别选手异常状态并调度医疗资源,据统计,全程共设置25个医疗站,出动救护车40辆,未发生严重意外事件。
环保方面,赛事全面推行“无纸化”运营,电子参赛手册覆盖率达100%,补给站采用可降解杯具,赛后回收率超过90%,北京市体育局局长赵文表示:“我们希望通过马拉松赛事传递绿色低碳理念,未来还将进一步优化垃圾分类和碳中和技术。”
全民参与热潮 马拉松经济效应凸显
赛场外,马拉松带动了周边消费热潮,据北京市商务局统计,赛事周末期间,沿线酒店入住率达95%,餐饮、零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30%,特步、安踏等本土运动品牌在赛道周边设立体验店,推出限量款跑鞋,单日销售额突破千万元。
普通跑者同样成为焦点,65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以5小时22分完成个人第10次全马,他告诉记者:“跑步让我重获健康,今天全家人都来为我加油。”迷你马拉松项目中,约5000名青少年参与,其中最小选手仅6岁,北京市教委副主任刘晓明表示:“我们将推动马拉松进校园,鼓励更多青少年养成运动习惯。”
文化元素点亮赛道 城市名片再升级
赛道沿线特别设置了京剧脸谱、剪纸等传统文化展示区,啦啦队表演融入太极拳、秧歌等元素,来自法国的选手克莱尔·杜邦说:“这是我见过最具文化魅力的马拉松,每一公里都有惊喜。”终点处的奖牌设计同样别出心裁,以“永定门”为造型,镶嵌琉璃瓦纹样yy易游官网,成为选手争相收藏的纪念品。
北京市副市长谈绪祥在闭幕式上表示:“北京马拉松已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,未来我们将持续提升服务品质,争取跻身世界六大满贯赛事行列。”随着夜幕降临,奥林匹克公园上空绽放的烟花为这场体育盛宴画上圆满句号。